在我军征战多年中互联证劵融资渠道,涌现出许多默契十足的搭档,他们发挥着“1+1>2”的合作能力,刘伯承和邓小平就是这么一对,两人不仅是亲密无间的战友,也是对方的兄弟,甚至是亲人。
此外,他们还在战争年间打出“刘邓大军”的赫赫威名,自此人们习惯将“刘邓”连在一起,彼此也觉得难以分开。不过这两位越是厉害,蒋介石心里就越不快,这不又开始作妖了。
大别山时期,某天国民党的飞机空投下许多传单,警卫员看到里面的内容大惊,立即交给邓小平。此时,刘伯承刚好在他身边,因为视力不好看不太清楚,只瞧见贴有他们二人的照片,便出声询问邓小平。
图|刘伯承
今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,德国5月实际零售销售月率、美国7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和加拿大5月制造业销售月率。
今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,德国5月实际零售销售月率、美国7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和加拿大5月制造业销售月率。
和邓小平合影邓小平一脸神秘地说:“对了,这就是我们的照片!不用花钱就得了这么多照片,咱们还赚了啊!”一听这话,刘伯承赶紧拿过传单。好家伙!这是悬赏令:谁能活捉刘、邓,悬赏500万元。真是叫人无言以对,打不过就玩阴的?
刘伯承风趣地对邓小平说:“想不到我们这么值钱!要是谁抓到我们,那他就成百万富翁了!”邓小平闻言笑了笑,说:“这正是蒋先生的悲剧啊!”说完,两人相视一笑。
接下来,本篇文章就带大家走进“刘邓”的革命友谊!
邓小平说:“谁都知道刘邓不分嘛!”
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初次见面是在1931年,当时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,刘伯承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,第一次见面都给彼此留下了不错的印象。说起来,两人同是四川人,刘伯承比邓小平大了一轮,而且都属龙。
关于刘邓二人的关系,还要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说起。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原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分改编为八路军129师。
在师长刘伯承,副师长徐向前,政委张浩的带领下,129师前往太行山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自129师开赴抗日前线以来,张浩3次负伤2次入狱,身体日渐虚弱,多次在工作中晕倒,每次都需要进行抢救。刘伯承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当即将情况向总部和延安汇报。
毛泽东闻讯后,立即指示张浩回到延安养病。他这一走,政委的位置就空了出来,该由谁来接替呢?一番讨论下来,大多数人选毛泽东都觉得不合适,但他认为邓小平最适合。
与此同时,邓小平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,毛泽东在征求了刘伯承等人的意见后,将邓小平调到了129师。刘邓便是在此时成为搭档,开启了一段峥嵘岁月。
图|毛泽东
很快,二人就迎来了第一次合作。1938年3月,此前一直活动于山西南部的日军,突袭黄河风陵渡并夺取附近的渡河点。更让人注意的是,西部日军109师也驻扎在离石附近的河岸。
一向警觉的刘伯承很快就发现了异样,猜测日军打算从南、西两个方向强渡黄河,攻占延安等重要城市。如此一来,若是被日军得逞,将会给中央带来巨大的威胁。
思及此处,刘邓二人白天率部实地考察,寻找战机;晚上则在指挥部讨论作战方案。指挥官刘伯承为了打好这一仗,时常反复翻阅日军的资料,毕竟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
问题在于他看地图十分吃力,因早年间眼睛受伤,伤了根本,视力极差。邓小平在一旁便举着油灯为刘伯承照亮,时刻紧盯着他的目光。只要刘伯承看向哪里,邓小平就会迅速念出地名,慢慢地也就成为了他的习惯,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。
要不怎么说刘伯承的军事能力被许多国民党高官认可,很快作战计划就在他脑中成形,转身对大家说:“我打算来个诱敌深入,先派部队假意突袭,吸引敌人的增援。然后,主力部队事先埋伏在援军的必经之路上,最后一举歼灭。大家看看地图,再告诉我是否可行。”
参谋们全都围在地图旁,率先看向计划设伏的神头村,不禁摇头叹息。刘师长的计划是精妙,可伏击地点却大有问题,神头村地势低,且难以隐藏。
大家得出结论:神头村不适合打伏击!
刘伯承并未发言,而是围着村庄仔细查看,别说还真让他有所发现。一直关注他的邓小平连忙走过去问发现了什么,刘伯承半玩笑半认真地说:“我说伏击战可以打,不过风险有些大,老弟你愿意支持我吗?”邓小平回答:“只要是你的作战计划,我没有二话!”
图|邓小平
话音刚落,刘伯承露出了欣喜的表情,果然信任最容易打动人心。因为这句话,刚才被参谋否认的失落一扫而空,再次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解说:“神头村不适合打伏击,日本人肯定也知道。正是如此,敌人在这里一定会放松警惕,我们就负责打他个措手不及。”
接着刘伯承又表示:“据我观察,该道山梁两边遗留了蒋介石当初修建的工事,正好给了我军部队落脚的地方。而且,这里的地形较为复杂,哪怕是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用处也不大。所以,我认为此战利大于弊!”
刘伯承说得众人心服口服,当即就将作战方案确定了下来。战斗打响那天,一切尽在刘伯承的掌握之中,日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。刘邓大军一战成名,狠狠挫了日军的锐气。
在敌后抗日的艰苦岁月中,暴露在阳光下的师部经常处于危险下,每逢敌人进攻时,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先想到对方的安危。犹记得1942年的一天,日寇对晋冀鲁豫边区发动了2次大规模“扫荡”,使根据地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。
坐以待毙可不是我军的风格,师部决定派邓小平前往中条山,刘伯承留在太行山指挥作战。两人分别后,不安和担忧两种情绪时常环绕在他们心头。
邓小平离开前,刘伯承将参谋长叫到身边,叮嘱道:“现在敌人‘扫荡’很频繁,我很不放心邓政委,他的安全你一定要保证,不能出现任何差池。另外,通知邓政委要经过的几个地区,要求他们必须把当天接送的情况,第一时间电告师部,紧急情况不可隐瞒!”
邓小平一有行动,刘伯承就会重点关注。若是得不到回复,他就会急得来回踱步,心情焦虑,甚至不敢睡觉,生怕错过任何消息。直到确定邓小平平安无事,刘伯承才会安心离开,这种友情怎能叫人不羡慕呢?
之后,129师来到涉县赤岸村,这里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,离战事也比较远。刘伯承和邓小平住在同一个院子里,相处那叫一个融洽啊,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事。
图|邓小平和儿子“胖胖”
那天,两家人难得有闲暇时光,都坐到院子里聊天。看着怀中可爱的儿子,卓琳对邓小平说:“你看啊,我们的孩子都快满2岁了,也该取个大名了,总不能一直叫他胖胖吧?”
邓小平笑了笑,随口说道:“‘太行’,我们的儿子就叫‘邓太行’,怎么样?”刘伯承在一旁没忍住笑出了声,因为他的儿子就叫“刘太行”,赶巧还撞上了。
像是早有准备般,邓小平对刘伯承说:“我想了想,孩子们不能都叫‘太行’。这样吧,我也不计较你儿子占了我们的名字,但你得给我们家胖胖想个名字。”
刘伯承一听,有意思!取名这事怎么还落到自己身上了?他假装严肃地回道:“这是政委你的家事,与刘师长没有关系!”邓小平也不恼,自己的朋友他再了解不过,笑着说:“谁都知道咱们刘邓不分,快给胖胖起一个名吧。”
话已至此,刘伯承也不假装严肃了,从卓琳手中抱过胖胖,在纸上写下了“朴实方正”四个大字,表示孩子就叫‘朴方’怎么样?大家齐声说好。
这段小插曲过后,二人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……
刘邓的团结给部下深刻的教育
在刘伯承和邓小平共同作战的十多年中,两人相互尊重、相互信任、相互关怀,团结得就像一个人。不管刘伯承作出什么决定,哪怕是面对诸多质疑,邓小平都能给予坚决维护和紧密配合与支持。即使是时间紧迫,两人来不及商量,邓小平也无条件支持好友的决定。
刘邓中间之所以难以放进去一个“顿号”,信任便是最重要的一点。一位129师的老同志曾坦言:只要是刘师长表过态的决定,当你再去问邓政委时,他必说“按师长讲的办”。
刘伯承也常把“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,文武双全。我们都要尊敬他,听从邓政委的话,将工作落实到位”挂在嘴边。
刘邓默契合作的生动事迹,深深影响着军中上下,在教育喜欢争功诿过、不团结的人身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。这里就用刘邓部队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为例:
图|刘伯承
某团团长、政委都是能征善战、精明强干的虎将,可唯一的不足就是喜欢争个高低,每次都要争得面红耳赤。在他们心里,自己就是比对方厉害,互相都不服气,这搞得原本一件小事,会被他们的心态无限放大,矛盾越来越深。
一次,他们实在受不了对方了,想找邓小平给评评理,定要说出个谁对谁错。刚好就碰见有同志在讨论刘邓之间的合作能力,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二人也坐在一旁听起来:
“我说,这邓政委比刘师长小好多,他总是把师长当兄长一样敬爱,师长也很尊敬政委。”
“你们不知道吧,每次政委出征的时候,师长总是千叮咛万嘱咐,步行送了一程又一程,而且还指示大家照顾好政委。分开后,也要等看不到政委的身影,才会转身回部队。”
“还有……还有……听我说……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说得十分起劲,脸上的表情也生动形象。只是这两位团长和政委的心情就复杂了,想起他们之前争执的小事,脸上一阵红一阵白。
当他们走进作战室参加会议时,眼前的一幕冲击着他们的认知:刘邓在一张地图前讲述作战计划,相互切磋战术。刘师长认真听取政委的意见,对提出的看法表示认同;邓政委也不断点头赞许刘师长的方案。
见到如此默契配合、亲如兄弟的场面,这两人都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。同样是上下级关系,人家相处如此融洽,如此团结,为什么他们就要较劲呢?来不及多想,干部会议就开始了,两人坐在邻座。很快刘伯承的发言结束,邓小平就近来几个月的作战经验作报告。
此时正值盛夏季节,天气炎热,邓小平用毛巾擦汗时,刘伯承立马倒了一杯水,非常自然地递给邓小平。该举动直接让那两位团长和政委傻眼了,想到之前那些无用的争吵,都认识到自己错了。
团长心里打定主意,悄悄转头看了政委一眼,同一时间政委也将目光转了过来。两人先是一愣,随即相视而笑,看来矛盾是解开了。整场会议下来,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。会后,团长握紧政委的双手,真诚地说:“咱们以后不闹了!回去我就做检讨!”
政委立马接过话茬:“不行!应该是我先做检讨,我现在就去!”慢慢地气氛又开始紧张起来,一位知情的同志赶紧过来打断,诙谐地说:“听说你们要去找邓政委评个高低?依我看现在就很合适,要不走?”
听到这话,两人虎躯一震,露出尴尬的微笑,政委连忙给团长使了一个眼色。团长立马回道:“还找啥啊?我们不找了!首长已经用实际行动帮我们解决了思想问题,刚刚就是闹着玩呢!”说完,两人不约而同地笑了,随后互相搭着肩膀离开。
邓小平对刘伯承无微不至的关心
自从刘邓大军排除万难挺进大别山后,蒋介石迅速抽调30万大军展开了全面“围剿”。由于部队刚刚到新地区,群众力量还没有发展起来,衣物、粮食、弹药等物资都非常短缺。到了10月份,大山里开始变冷,战士们身上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裳,晚上睡觉都会冻得发抖。
在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,刘伯承和邓小平带头弹棉花、缝衣服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蒋介石决定干掉刘邓二人,可自己的部下又没有本事,只能想出悬赏500万元这招。
这才有了开头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对话,事后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说:“蒋先生悬赏了好几次,能把共产党人怎么样呢?”之后,部队日夜兼程转战至金寨县南边斑竹园地区,此地山高路窄,部队行军多有限制。
特别是针对刘伯承,他现在年事已高,加上眼睛看不清,常常需要靠撑着粗树枝前行。一路走来,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,尤其是在夜间行军的时候,对刘伯承而言更是一大挑战。
有一次夜行军,警卫员听见刘邓好像在“争吵”,他赶紧上前查看,就听见邓政委说:“现在天这么黑,你骑在马上做什么,赶紧下来啊!要是这马失蹄了,你掉下来可咋办?快……快下来,让马也喘口气呗!”就说嘛!两位首长胜似亲人,怎么可能会吵架,邓政委真是关心刘师长啊!
下一秒,刘师长的声音也传来了:“你别担心,知道老马识途不?我这马眼睛亮着呢!不怕天黑走路,特别稳,摔不到我。”
“不管怎么说,还是令人担心啊!”邓政委说道。
图|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一起
短短几句对话,就能感受到邓小平对刘伯承的关切之情,溢于言表。很多时候,邓小平都会告诉大家:“刘师长的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是很好,有什么事多找我和参谋长。大事再去找刘师长做决策,要对他特别照顾啊!”
时间来到1948年11月16日,中央军委成立以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、粟裕、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。每当在分工的时候,邓小平总会担心地看着刘伯承,关切地说:“我年纪比你们小几岁,身体也还硬朗,多分点工作让我来做吧!”
淮海战役期间,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必须时刻掌握前线的情况,因此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要有人值班。在夜班分配上,三人都持不同想法:刘伯承认为要一视同仁,不能因为年纪问题就不值班;陈毅和邓小平坚决反对,说有重大事情再叫醒刘伯承,一切以身体为主。
就这样,少数服从多数,刘伯承只好妥协。邓小平做人做事都十分严谨,尤其是在面对刘伯承时。邓小平知道刘伯承浅眠,为了不影响他的睡眠质量,值班时总会拉长电话线。
一有电话来了,邓小平就会披上外套,在寒风刺骨的院子里接。有段时间,刘伯承的身体很不好,邓小平立即揽过他的值班工作,忙完后还叮嘱刘伯承多休息,自己身体好,多做点也是应该的事情。在战火硝烟中,刘伯承和邓小平这对老友的感情与日俱增。
刘伯承遗愿:我只要邓小平主持追悼会,否则不去八宝山
1950年,刘伯承考虑到自己身上的诸多原因,决定辞去军区的职务,投身教育工作。中央那边也很快批准,调令也下来了,自此刘邓搭档洒泪分别。离开那天,许多领导干部和好友都来送别刘伯承了,加起来足足有千余人左右。
当时,刘伯承紧紧握着邓小平的双手,眼睛微红,眼眶里闪烁着泪花,爬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不舍。一切尽在不言中,望着刘伯承的身影渐行渐远,邓小平的一滴泪悄悄落下。
图|刘伯承青年时
他手里拿着一张照片,正是不久前刘伯承交给他的,照片上是刘伯承年轻时的样子。从什么时候起,那风华正茂、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也到了两鬓发白的年纪,时间能不能再慢些啊!据说,这张照片刘伯承十分珍惜,且只有这一张,可见邓小平在他心里的地位。
1972年,刘伯承战争时期受的伤复发,身体每况愈下,双目也失明了。到了冬季,情况变得更加糟糕,随着气温大幅度下降,刘伯承的大脑时常又胀又痛。
眼睛的旧伤也开始恶化,有时候突然会流泪,止也止不住,大概要个把小时才能恢复。之后,人又开始经常陷入昏迷,说胡话,大家都期盼着刘伯承能好起来,可终是无法得偿所愿。80岁那年,医生表示无法再进行手术,刘伯承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。
清醒时,刘伯承曾多次表示:“我死后只要一人为我主持追悼会,他就是老邓!”似乎是感觉到自己时间不多,刘伯承再次强烈要求:“我只有一个要求,就是要邓小平亲自主持我的追悼会,否则我坚决不进八宝山。到时候,我就让孩子把我放到荒郊野岭算了!”
1986年10月7日,病魔带走了刘伯承的心跳,他再也醒不过来了。一个星期后,天空被乌云笼罩,阵阵微风吹过带着一丝丝凉意,今天是刘伯承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。
灵堂正中央,他安静地躺在那里,就像是睡着了一样。邓小平是最先到的,先是深深地鞠了三躬,而后久久凝望着相伴十几年的好友,两行清泪划过他的脸庞。从前经历过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,在他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回放。
天人永隔的痛,经历过的人会懂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却拥有极高的伤害值。一颗颗热泪从眼角滚出,顺着脸颊砸到地上,这是邓小平鲜少情绪外露的时刻。
此时,他顾不得那些,任由情绪失控,任由泪水模糊双眼,与他最亲爱的战友做最后的告别。卓琳也和刘伯承妻子汪荣华相拥痛哭,正如刘伯承所愿,邓小平亲自主持追悼会。
图|邓小平
10月21日,邓小平饱含深情写下的《悼伯承》一文,在《人民日报》最显著的位置发表。其中一段话无人不动容:伯承久病,终于不治。我与他长期共事,相交甚深。对于他的辞世互联证劵融资渠道,我很悲痛……
刘邓邓政委刘伯承邓小平刘师长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